宋襄公拒绝在敌军尚未列阵时发起进攻,他认为此举违背了战争的礼法,也不符合仁义之道。
楚军渡河完成布阵后,宋军才发动攻击,结果因兵力悬殊而惨败。
宋襄公对仁义与礼法的坚持,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宋国的小霸地位随之瓦解,国力大为削弱。
他因此被后人视为迂腐,但在春秋时期,他仍被看作一位值得敬重的仁义贵族,只是更适合成为一位贵族侠士,而非真正的君王。
扶苏提到司马穰苴,春秋初期礼法盛行,但至末期礼崩乐坏,军法逐渐取代礼法。
司马穰苴治军严格,曾率军抵御燕、晋联军,甚至依法处决了延误军机的君王宠臣庄贾,展现出军法的威严。
此事激励了齐国将士,晋军未战先退,司马穰苴乘胜追击,收复失地,声望大增。
尽管司马穰苴名声不显,但他象征着春秋战争从礼法向兵家军法的转变。
他的侄孙孙武在吴国治军时也曾在演练中依法斩杀宠妃,继承了其风范。
司马穰苴还着有兵书《司马法》,主张用兵需谨慎,最好以不战而屈人之兵。
孙武,继司马穰苴之后,辅佐吴王阖闾攻破郢都,成就非凡,其着作《孙子兵法》被誉为兵学经典。
《孙子兵法》开篇即指出:战争是国家的大事,关系到生死存亡,必须慎重对待。
由此可见,孙武的军事思想深受司马穰苴慎战理念的影响。
兵家学问代代传承,孙武被尊为兵圣,离不开司马穰苴的奠基。
同时,他也受到姜子牙等前人的启发,但司马穰苴的影响更为深远。
孙武所着《孙子兵法》,堪称兵学巅峰之作。
继孙武之后,战神吴起崭露头角。
尽管吴起私德有瑕疵,但他文武兼备,治国安邦,着有兵书《吴子》。
吴起一生战功卓着,曾以老弱之兵击败强齐,训练魏武卒令诸侯畏惧,西压秦国,东扩疆土,变法强楚。
尤其是阴晋之战,五万魏武卒大败五十万秦军,令人震惊。
吴起不同于司马穰苴和孙武,他主张军功至上,强调实战能力。
同时,他也是兵家从慎战转向主战的关键人物。
他推行募兵制,魏武卒成为职业军人,凭借战功晋升,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。
从战争礼法到兵法慎战,再到军功精兵主义的主战,兵家思想不断演进。
商鞅借鉴吴起的兵法,创立军功爵位制度,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转变。
尹尚深吸一口气,说道:“军功爵位制度保障了晋升的渠道,斩杀敌人记功确保了晋升的公平,再加上全国实行的什伍连坐与乡里制度,秦国逐渐走向了古典军国主义的道路。